我曾听到许多当事人抱怨,在人类精神现实中,爱情最让人看不懂。爱是人类的一种主动投情,它本身包涵有诸多的期待;有时它像古代人玩的“木马计”,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。表面上爱是一种奉献、克己,包含着责任与义务,走近了又觉得爱完全是唯我的,它奉行快乐原则,要求获取和回报。
人类的爱起萌于母亲的怀抱,母爱的无私使孩子心中的爱天生具有更多的索取和更少的付出。同时,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非常物化的,那种爱看得着摸得着,用不着你去猜你去想。成熟男女间的爱却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容。有时也像是一种情绪游戏,斯科特·派克把爱定义为一种滋养个人和他人心灵成长、扩充自我的意愿。但爱并不总扮演积极的角色,孩子的成长有时也需要对抗或逃离长辈们太多的关爱,沉溺于母爱的孩子永远长不大。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和期待投射出各自的生活经历、亲密的需要和已往获得的情感性体验。
几乎所有愿意向心理医生吐露婚姻问题的夫妻,或多或少都会被爱的问题苦恼,有时是爱多了,有时是爱少了,如果按杨东平《四种人》的分法,所有相爱男女都可归于四种框架。第一种:双方都具有平等和热烈的爱,这种夫妻亲密无间,水乳交融,You jump,I jump;第二种:男的更爱女的,婚姻中凭空冒出醋味和硝烟味。如果女的知趣,好自为之,夫妻还能情意缠绵,否则斥责、猜疑无时无刻不在锻打神经;第三种是女子更爱于男,开始时艾艾怨怨,哭哭啼啼,天长日久,那女子变得形干影枯,头痛失眠,闹起无休无止的病痛来;第四种,两人都不爱,外人看到千般万配,自己知道夹脚。无人看时,脱鞋出门各自找乐子。
下边这个故事也许会给你以启迪。
驾车回家,在寂静的街上看到一位在哭泣的穿着睡衣的女子。“佐罗味”十足的他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,他把卧室让给了那位女子,自己睡在门厅的地板上,似乎又要重复心灵历程,他竭尽温柔体贴想让那女子爱上他。三个月的追逐他如愿以偿;他们同居了,那女子大学毕业,聪明伶俐,内心也是冰清玉洁;倒让他生出几分畏惧和几分自悲来,孤傲的心开始改变,他戒掉烟酒,洁身自好,不再流连歌厅赌局。接着他扩展业务,参加成人大学,内心充满活力和新鲜感觉,好像是找回了久违的朋友。他终于有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。十个月后,他的女朋友获得美国大学的经济资助,不日就要与他分别。他感觉又被命运捉弄了,他是如此地愤怒以至于他渴望伤害她。
他去见他的心理医生,希望得到帮助。医生告诉他,他的愤怒更像是早年母子关系中的被伤害体验的再现,这是一种有用的资源。在医生的安排下,他找到了已经年迈的母亲,从母亲流泪的眼睛里,他感受到,母亲对他的爱和思念一刻也没停止过。接下来的故事读者也能猜得到,他愉快地送别了女友,他对每一个认识他的人说:我已学会不再伤害我自己,也不再伤害别人。从故事中看到,对爱的渴望可以毁坏一个人,也能够重新塑造一个人。
对爱情的定义,有时也是很有趣的事。一位女士告诉我:“我真不明白,爱是如此地具有双重性,它给予我一种高峰般的快乐,让我忘乎所以,同时也让我因害怕失去爱而陷入不可知的痛苦中……”我想:爱本身是一种人类共有的内在感觉,是一种内心的情感现实。它的多重涵义是爱恋中的人依从自我的体验来赋予的。爱有时是非理性的,它可以让年轻单纯的心充满忧郁和伤感,也会让孤独沉郁的心洒满阳光和笑声。
如果抛开社会学,伦理学的观点,仅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看爱情,那么爱其实并不包含除爱以外的任何东西,爱只是一种心理过程,成熟的爱实质是指一种心理能力。爱的能力包含越多,爱的付出就越少。缺乏爱的行为的人,外表越保守,内心也许越充满浪漫敏感,爱是一种叶公好龙。爱需要行动,只有行动才能表达爱的意志,爱的决心和爱的承诺。爱的体验、爱的行为加上爱的对象,这三者构成爱的基本结构。爱与爱的对象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动产生情感,情感是爱的产物,是爱的目的。爱的意向也许是短暂的,但因爱而生的感情却是持久而绵长。